“镜面人”出现的概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因为心脏、肝脏、脾脏、胆等内脏器官位置与常人相反,就像正常人在镜子中的影像一样,所以这类人通常被叫作“镜面人”,又称“镜子人”或“镜像人”。
4月22日,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在胸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张双林教授的带领下,为一位“镜面人”合并肺癌患者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右肺上叶(镜面左上肺)癌根治切除术,手术时长不足1小时,患者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标志着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在精准医疗领域再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5岁的王女士(化名),因“发现右肺上叶(镜面左上肺)结节1周余”为主诉,来到医院胸外科就诊。完善胸部增强CT发现,患者全内脏反位(镜面人):心脏位于右侧,肝脏在左侧,呈现完全镜像解剖结构。合并右肺上叶恶性肿瘤(对应正常人体左肺位置),存在血管神经异常走行,同时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表现,手术风险倍增。
评估完患者基本状况后,为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及安全性,胸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张双林教授带领团队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MDT会诊及讨论,根据疾病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建议患者采用机器人腔镜辅助系统进行手术,可以在微创的基础上确保手术更加精准、缩短手术时长和安全。
经过三维重建精准识别镜像及变异解剖结构,完善术前准备后,张双林带领团队在手术机器人提供的超高清三维术野下,利用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灵活而精准地深入胸腔,成功实施了肺癌根治术。整个手术过程仅用不到1小时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张双林说道:“每位患者的肺部结构和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术前MDT讨论,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我们运用术前三维重建为医生提供详尽的术前规划依据。这不仅使手术方案更加精准、个性化,还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麻醉风险和术后恢复时间。”
手术机器人通过高清三维视觉系统和微创手术器械的结合,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精准的显像效果,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观察病灶及避开血管、神经等周围结构,使手术更精准。
机器人手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胸外科专家、麻醉医师、护士及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机器人手术技巧,确保每一台手术都能在安全、高效的环境中进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借助手术机器人实现精准医疗突破,以毫米级操作精度为肺部疾病患者提供微创诊疗新方案。未来将持续探索智能医疗科技,迭代优化诊疗体系,用创新技术守护更多生命的呼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