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这个浸润着责任与温情的崇高职业,正被无数护理工作者以坚守为墨、奉献为笔,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生命叙事。陶瑞娜,正是这支白衣队伍中的杰出一员。今天,让我们推开时光的门,走进她的护理世界,聆听那些镌刻在针管与药瓶间的温暖故事,感受护理工作者用赤诚之心守护生命的动人力量。
命运齿轮转动:误打误撞的白衣情缘
18岁那年,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她放弃了师范专业,将护理专业填进志愿表,彼时的她未曾想到,这场看似偶然的选择,会成为照亮自己与无数患者生命的光。初入护校时,这个走路带风、说话爽朗的“假小子”,总被同学调侃不像护士。但当第一次穿上熨烫笔挺的护士服,戴上洁白的燕尾帽,站在实训楼的全身镜前,陶瑞娜突然理解了这份职业的独特魅力 ——原来温柔与力量可以如此完美地融合。课堂上,她反复练习静脉注射模型;课余时间,她泡在图书馆啃读专业书籍。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护理之路越走越坚定。
十五年淬炼:从青涩到 “魔法手” 的蜕变
从踏上护理岗位至今,陶瑞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她始终记得第一次成功穿刺时患者的笑容,这份认可,如同春日暖阳,融化了她初入职场的忐忑,也成为她追求技术精进的永恒动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也在不断革新。从最初仅凭手感的 “盲穿时代”,到如今借助超声仪器的“精准医疗”,陶瑞娜始终紧跟步伐,不断打磨提升,从盲穿时代到超声引导下的血管侦查,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她赢得了患者的肯定,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针都有的放矢,为患者的治疗之路减少痛苦,增添安心。
生命守护者:用技术创造希望之光
在陶瑞娜的护理生涯中,有许多患者因她的技术而受益,其中也不乏印象深刻、极具挑战性的案例。
一位帕金森病合并食管癌患者,需要进行8周期化疗(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但患者震颤明显,无法自主保持置管侧肢体稳定,同时认知功能轻度下降,依从性差,常自行抓挠穿刺部位。面对这样的难题,陶瑞娜没有退缩,她通过彩超引导,在患者不配合的情况下,成功为患者置入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看到化疗药物顺利输入患者体内,患者原本焦虑的眼神变得平和,陶瑞娜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还有一位晚期肝癌低蛋白水肿的患者,每次输液都如同“噩梦”一般。陶瑞娜在彩超引导下为他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置管后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显著提高,不再因每天多次穿刺而恐惧。家属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终于看到他能安静地睡一会儿了。”那一刻,陶瑞娜深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一名58岁的男性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确诊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出现颜面部上肢水肿、颈静脉怒张、呼吸困难(平卧加重)等症状。经过评估,陶瑞娜采用了彩超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技术,成功完成穿刺。家属惊叹不已,拉着她的手称赞道:“这位置都能穿进去,真是魔法手!”这些经历让陶瑞娜更加坚信,护理技术的进步真的能够改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给患者的贴心建议
对于即将面临穿刺治疗的患者,陶瑞娜分享了许多实用建议:“别把穿刺想得太可怕,现在的技术就像变魔术!我们有表面麻醉剂,就像给皮肤盖了层‘魔法护盾’,还有超细的穿刺针,扎进去就像被小蚂蚁轻轻碰了一下。”
她还教患者用深呼吸调节法缓解疼痛:“吸气4秒,让空气充满肚子,屏住2秒,感受身体的力量,再慢慢呼气6秒,把紧张都呼出去,这样能让痛感减少一大半呢!”“要是您觉得害怕,就带上家人来陪您,或者听听喜欢的音乐。要是过程中不舒服,千万别忍着,随时喊我,我们随时停下来调整。”这些温暖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炭火,让无数患者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十五年前,陶瑞娜戴着燕尾帽踏进病房时还是个青涩的小姑娘。如今,她早已成长为科室里的“定海神针”,不管是给患者打针换药,还是处理突发急救,总能又快又稳地搞定。
工作时,看到老人因为病痛偷偷抹眼泪,她又会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轻轻递上纸巾,陪着唠家常、宽宽心;碰上棘手的病情,她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制定护理方案时比谁都果断;面对紧张害怕的患者,她又会蹲下身,拉着对方的手,用最温柔的语气耐心解释。
这些年,她翻烂了好几本护理手册,跟着前辈反复练习操作,记不清熬过多少个夜晚。在陶瑞娜看来,当护士不光要把打针换药这些技术练到炉火纯青,更重要的是打心眼里把患者当亲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每一个生命。
护理人的技能,
是专业知识的沉淀,
是操作技术的娴熟,
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