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多例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追问病史,多在1—2个月内有轻微头部外伤病史,如不小心碰到头、骑车摔着头,甚至有些只是滑倒但没有摔到头部,也会出现头晕、步态不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61岁的李大爷就是其中一位,2个月前他骑电动车不小心摔倒,导致头部轻微外伤,当时没有特殊症状就未就诊治疗,过了几天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致行走不能、伴有记忆力下降。李大爷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晓斌的门诊就诊,行颅脑CT检查发现左侧额颞顶硬膜下新月形低密度影,左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移位明显,诊断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结合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手术指征明确。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局麻下为其行“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即刻患者自觉右侧肢体
无力症状明显好转,复查头颅CT见左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已经基本引流,左侧脑室形态恢复,中线移位已经明显改善。2天后血肿引流完全拔除引流管,1周后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现已康复出院。
01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血液聚集在颅内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通常在头部外伤3周以后形成,最多见于老年人,约50%患者存在头部外伤病史,部分患者无明显头部外伤病史。除外伤外,慢性硬膜下血肿还可能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血液疾病、腹压增加(便秘、长期剧烈咳嗽等)等有关。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
3.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02
为什么是“慢性”?又好发老年人?
老年人平衡能力减弱,老年人容易站立不稳或跌倒,多数伴有脑萎缩,就像“干核桃”一样,颅骨与脑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当遭受头部外伤时,轻微外伤,哪怕是头部晃动或道路不平的颠簸,脑组织在颅内移位导致脑组织表面一些与硬脑膜相连的桥静脉血管撕裂出血,这种出血过程是缓慢的,血肿不断增大、形成包膜不易吸收,压迫脑组织即产生症状。
03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什么症状?
因为头部外伤轻微,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仅为轻度头昏头痛,所以往往被忽视。随着血肿量的逐渐增多,对脑组织的产生挤压导致占位效应,症状逐渐加重,可表现为: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
2.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淡漠、反应迟钝、失语、肢体麻木或肢体偏瘫、记忆力下降、思维紊乱、定向力及智力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血肿进一步进展,引发脑疝,可出现严重的偏瘫、抽搐、昏迷等,救治延误可能会导致死亡。
04
慢性硬膜下血肿怎么预防?
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头部受到撞击,预防跌倒、远离受伤的危险因素。
1.对于老年人,要合理、均衡饮食,控制血压和血脂;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
2.对于遭受头部外伤的老年人,特别是长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要尤其注意,受伤以后需至医院行颅脑CT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根据具体情况听取医生建议是否继续服用药物,定期复诊。
3.对于头部外伤病史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老年患者,或是颅脑CT已经证实存在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至神经外科专科治疗,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王晓斌提醒,老年人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跌倒、外伤,防止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
如果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量不多,没有引起临床症状,可采取保守药物治疗方法,促进血肿吸收。
如果血肿量大,引起明显临床症状,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像李大爷的情况,采用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在局麻下即可完成,根据引流情况术后2~3天即可拔除引流管,1周左右即可恢复正常出院。因此,要注意早诊断早治疗,会有比较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