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房,是确诊或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救治的地方,也是众多医护人员的抗“疫”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隔离病房里发生了哪些故事,本报记者从各种角度还原现场,带大家一起了解隔离病房里发生的故事。
“太空漫步”
2月3日早晨六点半,规律的生物钟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杨继斌准时醒来。
七时许,杨继斌乘坐医护人员车辆驶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来到医院,杨继斌拆开一套隔离服,熟练地穿着起来。又换上一件白大褂工作衣,再穿上一层蓝色隔离衣,最外面还穿上一层防护服,手套套两层,把袖口扎住,鞋套套两层,帽子也戴两层。这繁琐但必要的环节,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医护人员在污染区的安全。着装完毕,时间已过去20分钟,杨继斌的额头微微冒汗,身体慢慢热了起来。
“感觉怎么样,还咳嗽吗?”“昨晚饭吃完了吗?好,食欲恢复了就好。”“别担心,你的病情已经稳定了,要保持乐观!”杨继斌走过每一张病床,详细询问每位患者情况,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对于重症患者,他会花更多时间来仔细查看各项检查指标数据,并且尽力安抚患者焦躁的情绪。杨继斌说:“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睡,那患者的康复就有希望。要保持心理上的乐观,这样会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他像“太空漫步”一样在各张病床间穿梭,患者们看到他来查房,眼神中露出一种信任和安心。用药情况、呼吸情况、心率指标、血液数据??他用污染区专用的纸笔把各项数据写下,再用专用手机拍摄,发送至治疗组微信群。
“普通病房和隔离病房不一样,隔离病房不能随时进,里面的东西都不能带出去。所以只有通过这种手写,再拍摄记录的方式,把所有患者的信息传送到外面。”杨继斌说道。
“熊妈妈”来了
“‘熊妈妈’来了!”每天,当湖北省保康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的护士长王捷力来到30号病室,患儿杨杨就高兴的叫起来。
杨杨是个9岁的小女孩,因不明原因的发热被收住到感染科的隔离病房。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个孩子,王捷力把她安排在离护士站最近的一间隔离室。感染科的护士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进去陪陪杨杨。王捷力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还会抽空儿联系杨杨的奶奶,向她转达杨杨的情况,免得家人担心。
和杨杨情况差不多,自疫情发生后,保康县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陆续入住了一些确诊或疑似患儿。起初,有的孩子见到“全幅武装”的医护人员时,会吓得大哭起来,根本不配合治疗。
隔离区的护士们就耐心地哄他们玩,又专门托隔离区外的同事送来零食、玩具、图书。渐渐地,孩子们不仅不害怕了,还喜欢上她们。在孩子们眼里,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护士们像极了动画片里的胖胖熊,就开心的叫她们“熊妈妈”。
现在,一批又一批的感染科医护人员加入到“熊妈妈”的队伍中,哪怕大家的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有点空儿,她们就去陪陪孩子们。
病房里的元宵节
2月8日是元宵节,在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里,来自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队员们与病区里的患者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元宵节。
2月7日上午,结束夜班12个小时高强度工作的队员们一起商议,要在元宵节为病区患者送上一份祝福。大家决定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给医疗队的粗粮羹送给两个病区的60名患者。“很多时候,隔离病区的患者吃的都是大米盒饭,粗粮羹很健康,有利于他们恢复体力。”队员崔俊伟说。
“大爷,今天是元宵节。我们来一起加油,争取早日出院。”队员张致琴对一位患者说。张致琴坦言,已经在隔离病区工作十几天,病区平日里气氛低沉、压抑,患者之间也很少交流。希望医患一起度过一个有仪式感的元宵节,唤起大家对生活的希望。
爱情“通讯兵”
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李建顺又迎来了12小时的夜班。
隔离病房里的患者老奶奶问李建顺:“10床(病人)是我爱人,给他输液了吗?”李建顺回老奶奶:“输着呢,政府免费给大家看病,放心吧!”
那一刻,老奶奶连连点头,小声念叨着“那就好那就好”。
李建顺从老奶奶的隔离病房出来后,决定要做老奶奶和她爱人之间的“通讯兵”,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惦念,更加坚定与病毒抗击的勇气。
随后,李建顺这个“通讯兵”就上岗了。每次经过他们中一个的病床,李建顺总是会停下多叮嘱一句:“22床奶奶是你爱人,她让我告诉你,睡觉要盖好被子”“奶奶,爷爷让我告诉你,他很听话,你放心吧。”
李建顺说,越是艰难,越要坚强,“因为我们都是内心有温度的人,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
“假装在普通病房”
2月3日,跟第一梯队的成员一起撤离疫情一线后,护士王改才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对不起,我骗了你,前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隔离病房。”
王改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一名护士。新冠肺炎疫情到来后,她跟医院第一梯队的医务人员一起,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的疫情专用楼,进入隔离病区工作。但这个消息如果告知父母,他们必然会担心不已。为了让父母能安生地过上个春节,她谎称春节期间病房需要值班,不能回家了。
1月29日,是王改在隔离区里的第7天,也是她31岁的生日。当天一早,王改的妈妈便发来祝福信息。见女儿迟迟没回,母亲又发来视频邀请,看看女儿如何过生日。
王改赶紧找到护士长尚茜,希望中午能订一碗面条,并且希望大家帮她继续隐瞒下去。后勤保障小组为王改送来了面条,还在里面打了两个荷包蛋。直到出了隔离区,王改才向妈妈说了实情。
王改所在的病区收治的以高度疑似病人为主。有一位80岁的患者令她印象深刻。老人在这里度过了3天,排除疾病后出院。就在出院前一天,医护人员到他门口巡视,老人原本应该在病床上休息,却突然走到门口,隔着门上的玻璃窗,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我希望疫情赶快过去,还能像从前一样自由呼吸。”王改说。
病床上的护士长
从1月30日正式进入隔离病区,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6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已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战斗了8个日夜。
医疗队队员钱深说,一天上班,她遇到一名患者,了解后得知这位患者是一名护士长,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在病床床尾,他们寒暄几句后,当钱深拖着笨重的身体向她身边移动时,这位护士长做出了一个制止的手势。
“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距离我太近,工作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名护士长缓缓地说。顿时钱深鼻子一酸,有种说不出话的感觉,钱深停顿了一下,鼓励她几句,给她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这名护士长双手合十说:“谢谢你们河南医务人员的支援,谢谢,谢谢。”
特殊的团聚
“我想和孩子的母亲住到一个房间。”近日,在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隔离病房,带着9个月患儿的隔离患者罗先生因无法联系到同样被隔离的妻子,自己又无法照顾好同病房的孩子,无奈向医疗队提出了一项特殊要求。
据山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王海庆介绍,当晚11点多,病房里收进了两位父女隔离患者,只有9个月大的小女孩在床上不停地哭闹,孩子的父??罗先生不停地给妻子打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罗先生告诉医疗队员,他们一家人几乎都被感染了,妻子确诊后也住进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但现在联系不上她。他们还有一个四岁的儿子,目前是疑似病例,在一公里之外的接诊点隔离观察。不得已,他想请医疗队员帮忙寻找自己的妻子,并把她调入同一个病房。
对此,山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省立三院副院长李丕宝十分重视,立即联系各个医疗队寻找孩子的母亲。“很快我们打探到,她住在六楼,是湖南医疗队负责,我们和湖南医疗队立即协商,紧急调配,将原本居住该病房的老人挪到其他病房,将婴儿的妈妈接了进来。”李丕宝说。最终,一家三口终于在隔离病房团聚。医护人员还给他们送了牛奶,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值得高兴的是,罗先生4岁的儿子很快排除了感染,从检查的情况看,一家三口的症状都比较轻,再观察几天,如果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胸部CT和核酸检测间隔24小时两次都是阴性的话,就可以考虑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