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卫丽是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白天忙着治病救人的她,只有晚上才能抽空理理白天的事儿。夜深的武汉,幽静中透露了几分舒缓,无数个感动的瞬间、有情的故事在她的笔尖灵动,也让我们走进了战“疫”一线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瞬间。
2020.2.18 武汉
转眼来武汉已经二十多天。相信很多前来支援的战友和我一样,都经历了从到达前的情绪万千,到身在疫区的早已平静、适应。从踏入武汉的第一脚起,我们已经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我自己早已习惯,可亲人们还是“每日惦念”。无论是好友,还是家人,每天总要和我唠叨几句“要注意做好防护啊”才能放心。他们因为我来武汉而变得更加关心疫情的进展,除了每天为我加油打气,就是持续叮咛。
进入隔离病房以来,挑战不少,其中一个就是语言关。一些本地的大爷大妈不怎么会说普通话,有时需要猜测他们的需求。比如,27床的大叔说方言,每次听他说话,都需要我先猜,然后他再反馈,通过频繁的沟通我现在终于能听懂他说什么了。在我不是很懂的时候,27床的大叔能够耐心的听我猜,我很感谢他。还有19床的大叔,由于他一侧偏瘫再加上方言,我到现在能听懂的也就一小半,还好20床的阿姨能够帮我翻译。总之,我得再多听听武汉话,以便与病人交流,能像吃热干面一样无界限。
再者,就是身心的考验。进入病房以来,真的是哭过,笑过,怕过,无力过。记得我第一次上夜班,那天当值04:00-08:00。可能时间点的关系,不知道怎么了,慢慢的我整个人有种缺氧的感觉,迷迷糊糊的,整个人懵掉了,我自己还没有怎么感觉到,还是同事发现我不对劲,喊醒我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好没用。也就是从那次起,我开始注意自己的休息和饮食状况,为了坚决完成任务,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曾有人问我,疫情过后有考虑过换个职业吗?我说,“不会”。这只是职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深刻的体验罢了,并且能对疫区有所帮助,能挽救更多的病人也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神圣和光荣。
总之,相信人民的力量,相信明天的阳光。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