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记忆如同繁星,点亮我们的人生轨迹。然而,对于认知障碍患者来说,这些星辰正一颗颗黯淡下去。他们需要从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照护才能尽可能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何阿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正经历着这样的困境。帕金森综合征与认知障碍像两道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她的暮年生活。
晨光漫过神经内科二病区的病房走廊时,护士长郑霞遇见了攥着助行器的何阿姨。她整个人像风中的枯叶,颤抖的双腿仿佛陷在泥沼里,每挪动一步都要和看不见的阻力抗争。儿媳搀着她练习走路,可她的目光始终飘向虚空,仿佛在迷雾中寻找早已模糊的路标。
“我妈这次住院是因为帕金森综合征导致双下肢无力。”儿媳轻声解释。话音未落,何阿姨却执意要自己诉说,她喃喃说起多年前被狗追摔伤骨折的经历,还指着左手腕上的疤痕给郑霞看。家人想解释几句这是多年前的事,和住院无关,却被她着急地挥手拒绝,那执拗劲儿就像个倔强的孩子。结合阿姨的帕金森病史,和她的答非所问,郑霞心中不禁咯噔一下,猜测何阿姨可能伴有认知障碍。因为认知障碍的患者会出现近期记忆力下降,性格偏执、多疑等症状。
为了印证猜测,郑霞认真介绍自己:“阿姨您好,我是护士长郑霞。”看到她轻轻点了点头,便引导她重复自己的名字,但她眼神依旧茫然,显然已经忘记。接着,郑霞又对她进行时间和空间定向力的简单测试,发现她的回答错漏百出。
郑霞一遍遍告诉她自己的名字,引导她重复,如此反复多次后,直到她磕磕绊绊地说出来。郑霞满心欢喜,与她约定第二天再考她。跟患者及家属沟通过后,郑霞立刻找到管床医生刘盼盼了解何阿姨的病情,确实患者已确诊认知障碍目前正在服用药物治疗以延缓病情发展。
次日清晨巡视到何阿姨病房时,她热情地跟郑霞打招呼,但当郑霞询问自己的名字时,她再次忘记。儿媳解释说,昨天下午她还能准确说出郑霞的名字,但今早又忘了。郑霞没有气馁,再次和阿姨约定继续这场“游戏”。
儿媳为了更好地照顾她,向郑霞请教认知康复训练的实用技巧,郑霞建议在房间显眼处放置一个带指针的钟表,方便阿姨随时感知时间;准备一些益智玩具,激发她大脑的活力;多进行读书训练,锻炼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还有穿脱衣服时遵循固定顺序等等。儿媳认真记下每一个要点。
到了第三天早上,郑霞带来两本色彩鲜艳的绘本陪何阿姨一起阅读。她虽然读得吃力,但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有趣的是,她似乎格外喜欢和郑霞一起阅读,家人想引导她时,她像个任性的孩子般拒绝。郑霞向何阿姨的儿媳解释认知障碍患者的性格变化,诸如偏执、多疑等,她频频点头,感慨这些变化在何阿姨身上都有体现。郑霞看到何阿姨的儿媳眼中多了几分理解与包容,那是家人对患者最深沉的爱。
在何阿姨住院期间,除了每天的常规治疗外,郑霞都坚持每天和何阿姨一起阅读,与家属一起陪阿姨回忆往事......经过不懈努力,何阿姨终于能记住郑霞的名字了,每当听到有人喊郑霞的名字的时候,何阿姨也总会瞅向门外,期待郑霞的出现。
仍旧记得那天,老人突然清晰喊出郑霞的名字。郑霞忽然想起那年老师说的话:“在神经内科,每个名词都是唤醒记忆的‘咒语’。”几天之后,郑霞收到了何阿姨的儿媳发来的几段视频,有何阿姨读书的视频、还有何阿姨在儿媳的陪伴下玩益智玩具及数字游戏练习的视频。当家属得知科室正筹备为认知障碍患者募捐书籍时,热心地表示要回家挑选适合的绘本捐过来。郑霞被这善良热情的一家人深深打动。
在神经内科这些年,郑霞见过太多被病痛侵蚀的记忆。有人忘记至亲的模样,却记得女儿出嫁那天的栀子花香;有人认不出回家的路,却能在钢琴前弹出完整的《致爱丽丝》。或许对抗遗忘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他们重新收集这些记忆的碎片。
暮春下午,郑霞替新入院的患者别上姓名手环。老人盯着手环突然落泪:"三十年了,第一次有人把我的名字念得这么准。"阳光透过新书架斜射进来,那本《小王子》封面的星星金箔微微发亮。郑霞知道明天又会有迷路的记忆需要引航,而医护人员能做的,不过是俯下身,一遍遍用自己的名字作灯塔——
“我是郑霞。”
“郑......霞?”
“对,就像春天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