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进入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立冬是冬季开始,此时自然界的的阳气已经渐渐凝聚、潜藏,万物生机潜伏闭藏,开始养精蓄锐,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人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也渐渐潜藏于肾中。
冬季养生应当以肾为先,而人体之阴、阳根之于肾,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调摄肾之阴阳,以敛阳养阴为根本。
01 起居|早卧晚起,避寒保暖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日短夜长,白昼为阳,夜晚为阴,早睡可顺应天早黑有利于阳气潜藏,晚起可应对天迟亮则利于阴精蓄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婴幼儿以及正处于成长黄金期的青少年,更有利于来年春季“抽条发枝”;也是上班族若要保持白天精力充沛,避免出现“睡不完的冬三月”的尴尬情况出现的关键;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故老年人应保证七到八小时睡眠,最好在太阳升起后起床。
进入冬季以后,切不可贪凉,不宜实行秋天要“冻一冻”的讲法。衣着忌讳过少过薄,避免室温过低诱发感冒。反过来,衣着如果过厚,室温过高却又腠理开泄,阳气不能得到保存,寒邪容易侵入。
同时,经常晒太阳,在阳光最强烈的正午,以身体背面沐浴阳光,可以达到强壮人体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有利于扶助脏腑正气,抵御外邪。
02 饮食|温阳御寒 滋阴润燥
民间谚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的寒冷气候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中医有“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的说法。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就是强调冬季宜多食温阳御寒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虾、鸽、鹌鹑、海参等,以提高人体抗寒能力,并应少食绿豆、螃蟹、黄瓜等生冷寒性食物,避免引发肠胃疾病。
此外,进入冬季,降水显著减少,空气渐趋干燥。因此《黄帝内经》提倡“秋冬养阴”,就是提醒我们在温阳驱寒、少食生冷的同时,适当食用太子参、玉竹、枸杞、百合、无花果、雪梨、银耳、木瓜等滋润养阴的食物;或者食用温润的食物,如鸡、鸭、鱼类、核桃、黑木耳等的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果蔬,如萝卜、梨、冬枣、柑橘等,避免出现“上火”的情况。
03 精神|平和少气 恬淡安静
冬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因此冬季养生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建议适当出门走走,找朋友聊天,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同时,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愉悦身心的运动,如听音乐、养花、书法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静心消除烦闷,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04 运动|运动适量 动静结合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动则养阳,静则养阴。冬日主闭藏,主张少动、少出汗,但也要适当感受天地间的寒凉之气,走出室外,能适当激发身体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耐寒及抗病能力。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点半以后到下午4点之前进行最为适宜,在向阳的地方进行。避免运动过度、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微微汗出为宜,可选择八段锦、健步走、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同时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大风降温天、雾霭天气、阴天,避免外出活动。
此外,很多人喜欢冬泳健身,但事实上,冬泳并不是人人适宜,冬泳暴露皮肤过多,使阳气散发,损伤阳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冬泳运动剧烈、氧气消耗大,对心肺功能要求高,所以身体素质较差或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要谨慎选择。
总之,冬季养生,以潜藏阳气、养阴为原则,既要祛寒避寒,又要避免扰动阳气,既要补充能量,又要减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