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息肉、萎缩、肠化—这些癌前病变你了解吗?只要早治疗,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有些甚至不用治疗
作者:董勇来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3-12-06 08:39:05浏览:6077

 早上刚到医院,护士长告诉我:“之前50床57岁患者常先生为表感谢给你送锦旗来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常先生平时身体挺好,最近食欲欠佳,随来我院做胃镜检查,当时我观察其胃萎缩伴肠化生,给予组织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常先生拿到报告后,并且在网上搜索了关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相关知识,他与其家属特别紧张,找到我问:“董医生,你看一下我的病理结果,我是不是得癌症了,要不要做手术呀?”我给常先生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了关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知识及最佳治疗方案,常先生仍然半信半疑,并多处打听关于这个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我院,接受我给他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后,科室主任杨文义通过超级微创,为其完整剥离病变,术后病理提示:黏膜内癌,四侧切缘及底切缘干净。“小”内镜解决了胃早癌这个大问题。常先生为我们的“早发现,并彻底解决了其肿瘤”表示感谢。

   今天我们就简单、明了、科学的聊聊关于癌前病变的事儿。

  • 什么是癌前病变?

正常细胞从增生开始到完全癌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当发现细胞出现异常增生时,它就可能具备了癌变的前兆,如果再继续发展就有可能发展为癌,这个过程叫癌前病变。

简单来说:

1、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只是一个病理学名词,不是一种病名;

2、癌前病变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仅仅是其中少部分可能演变成癌症;

3、许多癌前病变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对症治疗等可以达到维持现状、甚至能够逆转;

即使出现了进展,通过及时的复查发现,也能在癌变前进行手术根治。

  • 消化道常见的一些癌前病变

我们做胃镜时,常提到的几种疾病:粘膜白斑、胃肠道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异型增生等。我们对其一一解释。

1.食管粘膜白斑:

食管粘膜角化过度,出现白色斑块状变化,称为食管粘膜白斑。

只有在病理上发生角化不良和不典型增生改变,属癌前病变,有报道其恶变率小于5%。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主要是局部刺激(如吸烟、饮酒和刺激性食物等)和某种营养物质缺乏引起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会觉得咽喉不适或者进食哽噎感,对于热和刺激性食物特别敏感。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应祛除病因,包括戒除烟、酒、酸、辣等嗜好。预后良好,但要定期复查胃镜,发现白斑迅速扩大、表面粗糙、增厚、皲裂、破溃、硬结,出现胸骨后疼痛时,应取活检排除癌变。

病变扩大者,尤其发生异型增生者,可在内镜下行局部切除或电灼治疗。

 

2.胃肠道息肉:

胃肠道息肉大致可分为良性和肿瘤性两类。

前者一般不会恶变,后者则有恶变可能,属于真正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必须予以切除。

肿瘤性的息肉就是“腺瘤性息肉”,包括有三类:

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10年癌变率达30~70%。

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率达23%。

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大。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炎症等。

简单说,就是因为多种原因,胃粘膜变薄、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减少了,并不是整个胃萎缩变小了。

本病在55岁以上人群中非常普遍,检出率大于50%,不必太担心,就是人年纪大了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种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但不是癌前病变,真正的癌前病变是发生不典型增生之后。

据报道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时,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

按照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的发生模式,除恶性程度较高的印戒细胞癌以外,大部分胃癌是经正常胃——浅表——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循序渐进发展的模式,所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肠化要比萎缩风险大。

关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首先需祛除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阻滞胃癌进程,
2.而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cb12等)和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3.对于部分体内低叶酸水平者,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萎缩和肠化的组织学改变;
4.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提出中成药如胃复春、摩罗丹等也可主治萎缩性胃炎。

5.对于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可每2~3年复查胃镜;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缩和肠化者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内镜。

 

4.幽门螺杆菌感染

确切地说,幽门螺杆菌仅仅是一种致病因子,它与胃炎、溃疡、胃癌关系密切;是众多致癌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大约只有不到1%的感染者,不加治疗可能会最终罹患胃癌;

反之,由于胃癌还有很多因素,不感染的人也不一定终身不会得癌。

根据今年的国家共识,18-40岁前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最佳时期,能最大程度上预防胃癌!

因此,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只要没有抗衡因素,都建议立即根除。

 

5.胃溃疡:

巨大多数的胃溃疡是良性疾病,经过规范治疗4-8周即可痊愈;

即使是良性的胃溃疡,如果不规范治疗,导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溃疡在反反复复的修复、损伤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典型增生,这时候就算是“癌前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溃疡型胃癌,和胃溃疡的内镜特征很难区别,

但这种“溃疡”,其实并不是溃疡,其实一开始就是癌,只是长得有点像胃溃疡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溃疡与癌同时存在,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胃溃疡必须要取检化验,以明确性质,才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不会放过胃癌!

再一个,十二指肠溃疡一般认为不会癌变。

6最重要的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

胃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研究表明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

分为轻、中、重3类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类。

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日本称之为原位癌,需要手术处理。

它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胃镜随访研究发现:

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2.53%,中度为4~8%,重度为10~83%。

现按2级分级系统,低级别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为9%,高级别为74%。

异型增生被视为肠型胃癌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胃癌前病变演变至胃癌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如能对其进行积极的随访监测,并进行有效干预,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将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

1、真正的癌前病变:大肠肠化、巴雷特食管、各种异型增生、腺瘤性息肉,

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时内镜下切除;

腺瘤性息肉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定期复查;

2、对于萎缩性胃炎、食管粘膜白斑、炎症性肠病、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慢性食管炎、等要积极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

3、小肠肠化、轻度萎缩、良性息肉,没有症状的不必要治疗,定期复查即可。不必忧心忡忡。

4、相信医生,不要相信网络。

 

参考文献:

  1.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2017版
  2.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3. 《消化病学》陈旻湖杨云生
  4. 《胃癌病理》塚本彻哉
  5. 胃粘膜病理活检诊断张黎
  6. 《京都胃炎分类》加藤元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