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努力打赢这场漂亮的“菊花保卫战”
作者:李程来源:肛肠外科发布时间:2023-09-14 21:24:19浏览:2332

  今年46岁的田先生,正值壮年,是家里的顶梁柱,近1月余来备受便血的折磨,并有大便次数增多的表现,因既往有痔疮出血病史,他也没有进一步检查,而是自行使用痔疮药物治疗,然而症状并未见缓解。

  为了能彻底解决问题,他来到了我院肛肠外科就诊,主治医师李程接诊了田先生,通过肛门直肠指检发现患者胸膝位3点位有一溃疡型肿物,直径约2cm,肿物下缘距离肛缘仅约2cm,退指指套可见有血染。临床诊断考虑低位直肠癌,结肠镜检查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显示为直肠腺癌,好在影像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直肠肛门增强MRI检查后考虑直肠癌(cT2N0M0),目前肿瘤临床分期较早。

  就田先生的病情来说,临床上通常会采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在讨论治疗方案时,田先生了解到该手术需要把肛门联合切除,并终身由腹壁的结肠造口排便,心里难以接受。

  考虑到田先生的需求,肛肠外科主任皇甫深强向他详细介绍了目前针对早期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的手术方式“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直肠前切除术(ISR)”,在根治性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正常肛门功能,不需要终身造口。听到这,田先生才松了口气,打消顾虑,欣然接受手术。

  术前,邀请肿瘤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为患者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制定了合理的手术方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皇甫深强团队为田先生行“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直肠前切除术(ISR)+预防性回肠造口术”。

  术中主要分腹腔组和肛门组两部分操作,腹腔组经腹腔镜将直肠全系膜完整游离(TME),向远端进入括约肌间隙直到齿状线水平。肛门组操作经内外括约肌间隙向近端游离与腹腔汇合,这里手术空间狭小,操作难度大,稍有不慎,有导致过度扩肛及损伤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并有一定出血风险。在移除标本后,将近端结肠残端与肛缘皮肤环周间断缝合,手术过程顺利,出血少。术后病理显示R0切除(是指肿瘤被完整切除,且镜下切缘为阴性,即无肿瘤残留),肿瘤侵及肌层,与术前评估一致。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现已康复出院。

  皇甫深强介绍,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症状有便血、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往往会被当做“痔疮”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而其中低位直肠癌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因位置低,以及肿瘤侵犯较深,多数患者没有机会“保肛”。

  手术的关键是有无“保肛”的机会,所谓“保肛”不仅保留正常的肛门外形也要保留良好的肛门功能,术前谨慎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功能锻炼(扩肛、提肛运动及生物反馈治疗),是成功“保肛”的必要条件。

  皇甫深强介绍,并非所有低位直肠癌都能采取ISR术式进行"保肛",这种术式保肛的适应症有以下三点:

  1.病理分化良好的直肠癌;

  2.cT1-cT2期的低位直肠癌,cT3期可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肛诊肿瘤下缘距肛管直肠环上≤1cm,距齿状线≥1cm;

  3.术前肛门括约肌收缩功能良好。

  皇甫深强提醒大家,目前相关结直肠癌筛查指南或共识中,已将40岁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推荐起始年龄,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