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民大众对健康的关注
和医疗知识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人都知道
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不能饮酒
可能会导致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那么
饮酒和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需要间隔多长时间是安全的?
这一问题,大众并不清楚答案,
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库专业文献,
给大家做个分析总结和科普。
首先,
要明白什么是双硫仑样反应
在用药并接触乙醇制品后
5分钟到1小时内出现
表现为
面部潮红、头痛、自控力丧失、幻觉、
眩晕、视物模糊、心悸、胸闷、气短、恶心、
呕吐、乏力、腹痛、腹泻、口干及多汗等症状。
严重的或伴有
血压下降或升高、呼吸困难、癫痫、
大小便失禁、嗜睡或昏睡、
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动过速、ST-T非特异性改变等)、
濒死感、心绞痛、心肌梗死及休克等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发病机制是什么?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使用含有双硫仑结构
或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前后使用含有酒精的制品,
导致体内乙醛脱氢酶功能障碍,
使乙醛代谢障碍,
乙醛浓度在体内迅速升高10倍以上,
即乙醇的下游代谢通路受阻,
这是核心原因。
同时双硫仑的代谢产物二乙基二硫基氨基甲酸酯
可抑制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
致使多巴胺代谢障碍;
乙醛、多巴胺滞留、蓄积,出现毒性症状,
从而出现一组典型临床综合征。
症状的轻重和乙醇的体内浓度和代谢速度密切相关。
哪些药物在接触乙醇后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具有双硫仑结构或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这样的药物包括大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其中头孢哌酮报道数量最多;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降糖药物等。
用药和接触酒精需要间隔多长时间才安全?
乙醇和药物的应用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
正在应用药物期间
或应用药物后不久吸收了乙醇。
这种情况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更大,
因为体内已预存了相关药物,
而饮酒时大量乙醇进入体内,
处于乙醇代谢的高峰期,
势必导致乙醛大量的蓄积。
这也解释了双硫仑样反应
多在应用药物期间饮酒后5分钟至1小时发生的原因。
用药后使用含乙醇制品
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时间范围大小,
这和药物的代谢速率快慢,
且不同的药物代谢速率差异较大有关。
大多数专业文献建议
用药期间和停药后7天禁酒更为保险,
用药后嘱托患者禁酒的天数略延长会更安全,
而对于一些半衰期时间长的药物,
确需更长的戒酒时间。
第二种情况是
酒后生病需要用药,
而头孢类药物可能是患者的首选。
这种情况下为避免双硫仑样反应,
当然距饮酒时间间隔越长越好,
但对于疾病急需的药物治疗延后,
其导致的不利影响可能更大,
这就需要更准确和科学的安全时间间隔,
这一时间间隔取决于乙醇在体内的残留量或代谢速率。
但乙醇不同于抗生素,乙醇代谢速度较快。
乙醇的清除速率
受性别、年龄、食物、生物节律、药物等因素影响,
不同的人群会存在2~4倍的差异。
乙醇清除速率和乙醇的浓度相关,
即乙醇浓度越高,清除速率越快。
尽管清除速率存在一定差异,
但总体平均清除速率约为7g/h。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酒精量来估算代谢时间,
计算公式:
酒精摄入量(g)=饮酒量(ml)× 酒精浓度(%)× 0.8(g/ml) ,代谢时间(h)=酒精摄入量(g)÷7(g/h)。
假如某人饮53°白酒200ml,他的酒精代谢时间(h)=200×53%×0.8÷7=12.11h≈12h。
由此看出,即使酗酒者一次饮酒摄入220g乙醇(约为53°白酒519ml),32小时内可清除完毕,实际上应更快,因为体内乙醇浓度越高,其清除速度越快。
使用含乙醇制品后用药,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时间不同于第一种情况,是相对固定、可以计算的,最长也就2天,而考虑差异因素,将安全时间延长到3天足以覆盖所有饮酒者的代谢情况。
重症医学部副主任医师白奎提醒:饮酒后用药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的安全时间间隔3天是科学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