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不容忽视的儿童肥胖,坚决不做小胖墩!
作者:赵青华来源:儿科发布时间:2023-11-02 11:46:39浏览:34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在发达国家儿童肥胖呈现高水平流行[1],《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2],预计至2030年,0~7岁儿童肥胖率将达到6%,肥胖儿童数量将达到664万;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增至28%,超重肥胖的儿童数将达到4948万。研究表明,41%~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3]。儿童期肥胖不仅会对儿童当前的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将导致成年后慢性疾病的发病危险系数增加[4]。

大量研究证明,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并且促使了哮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展;甚至非酒精性脂肪肝、胃食管反流等也都与肥胖密切相关。多项研究指出,伴随着儿童肥胖的流行,肥胖儿童普遍存在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自尊受损、行为异常、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且这些负性心理与肥胖相互影响,导致恶性循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均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到要重视儿童肥胖的防控,儿童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以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居多。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集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远超想象!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出现性早熟的几率明显增加,大部分孩子会影响到成年后理想身高,即所谓的“高小孩,矮大人”。部分肥胖男童会出现性发育停滞或滞后的情况。血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发病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4~5倍,并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压水平显著升高。引起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并在今后生活中进行性加重。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疾病。肥胖是儿童胆石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女童比男童更容易发生。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患哮喘风险及青年时期患哮喘的风险,尤其是肥胖男童,部分肥胖儿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与注意力集中下降。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是不一样的:1岁时BMI值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出现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2~5岁儿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筛查界值[5],6岁及以上儿童参考中国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界值点。正确测体重方法:晨起空腹,排大小便后;尽量少穿衣服;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最好每天测量;测量结果要做记录。

以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饮食,限制热量摄人、长期平衡膳食、个体化为饮食原则。在满足儿童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需要,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患儿每日摄入的能量必须低于机体消耗的总能量。每日食物供能总量的减少量,依患儿年龄及其肥胖程度而定。严重肥胖者,可按理想体重所需热能减少30%或更多。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避免过多进食油炸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避免加餐、饮用含糖饮料。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少量多餐,杜绝过饱。

运动管理是减轻肥胖者体重的重要手段。能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胰岛素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肌肉发育。运动项目应结合患儿的兴趣爱好、年龄、身体承受能力进行选择,可选择既有效又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晨间跑步、爬楼梯、跳绳、游泳等。每日坚持运动,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度。运动量和强度应逐渐递增,保证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3~5天。

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容易自卑,特别是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体型肥胖的患儿会更难适应社会,造成性格缺陷,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减重的重要途径,因此,孩子的体重管理也需纳入家庭健康管理计划。

  • 参考文献:

  • [1] NITTARI G, SCURI S, PETRELLI F, et al. Fighting obesity in children from Europea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mber states. Epidemiological data, medical-social aspects, and prevention programs[J]. Clin Ter, 2019,170(3): e223-e230.
    [2] 张娜, 马冠生.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解读[J]. 营养学报, 2017,39(6): 530-534.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 等. 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22,60(6): 507-515.
    [4] 马冠生, 张玉. 中国儿童肥胖防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28(02): 117-119.
    [5] 李辉,季成叶,宗心南等.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J].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493-498.